post_0

本會對2024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回應

九月 01.2024


 

香港添馬添美道2號

電郵遞交

政府總部西翼26樓

policyaddress@cepu.gov.hk

特首政策組施政報告小組

 

 

 

致: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

       

2024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

 

尊敬的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強大的經濟基礎。這座城市以其多元文化和國際化的氛圍聞名於世,吸引了來自全球的企業和投資者。近年來,香港面臨著全球經濟變化帶來的諸多挑戰,但同時也展現了非凡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

 

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香港必須積極應對政策及監管環境的變化,並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市場活力。這包括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促進創新企業的發展,以及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此外,香港需要加強與內地及國際的合作,這不僅涉及經濟層面的交流,還包括文化和技術的互動,以促進資金流入,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

 

在新型城鎮化和國家發展戰略的推動下,香港有著廣闊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香港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為金融、貿易和物流樞紐的優勢,助力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參與這些國家戰略不僅可以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還能為其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和發展機會。

 

在證券市場、商品期貨及資產管理等領域,香港可以通過一系列政策優化來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這包括降低交易成本、擴大金融產品的種類、提升市場透明度和流動性等措施。這些舉措將有助於增強市場的吸引力,並促進香港成為全球資金的集聚地。

 

透過這些策略的實施,香港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加穩健的經濟發展,並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香港需要在面對挑戰時保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積極迎接變革,以確保其在國際舞台上的持續影響力和競爭力。這不僅有助於香港自身的繁榮,也能夠為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期待閣下的重視和支持,讓我們共同推動香港的繁榮與發展。

 

政策及合規制度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全球經濟與科技的迅速變化,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角色愈發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面臨著許多監管法規上的挑戰與機遇,特別是在政策合規制度方面的適應能力也成為關鍵要素。

 

  1. 未來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主線軸

 

近年來,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未來發展戰略與相關政策措施,這些戰略規劃不僅影響著香港未來的發展,也將為本港帶來了不少機遇。首先,「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的目標中,國家明確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雙循環經濟模式及區域協調發展等重點任務。在這一背景下,香港被確立了鞏固和提升本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地位,同時被期待在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國際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功能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一帶一路」的倡議及實施為香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能夠借助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金融基礎設施,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往來提供資金與服務。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則為香港提供了進一步優化其資源配置及促進經濟增長的機會。這些政策不僅旨在提升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也有助於促進各地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同樣對香港的發展同時帶來挑戰與機遇。該戰略強調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這為香港的城市規劃及社會服務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而在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中,香港的高等教育及科研實力也被期望能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1. 香港在上述主線軸中的重要角色

 

在上述國家發展戰略中,香港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特別行政區,香港不僅要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更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擁有悠久的地位及區域重要性,這使其能夠為「一帶一路」的推進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時,十四五規劃強調香港要加強其在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及國際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這不僅能夠增強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也能為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提供穩定支撐。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香港與內地及澳門的密切合作將會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香港被期待在區域內形成創新科技中心、國際法律仲裁服務中心及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以便進一步提升其服務業在高端高增值方向的發展。這一過程不僅能夠促進香港自身的經濟繁榮,也能夠加強整個大灣區的經濟聯結。

 

此外,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同樣不容忽視。憑藉其強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能力,香港在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不僅體現在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上,同時也包括在推動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及國際化方面的努力。香港的創新氛圍與政府的政策支持將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從而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 監管法規上的機遇

 

儘管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在監管法規方面應更全面優化本身的地位,應對未來的發展需要。首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遵循中國內地及國際標準的監管要求,這使得監管環境變得複雜而多變。多重監管體系的存在,增加了合規的難度,並對金融機構的運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隨著金融科技及虛擬資產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相關的監管政策卻往往滯後於技術的創新,這為監管帶來了顯著挑戰。如何在保障金融市場穩定的同時,促進科技創新,成為各界需要探討的一個核心問題。此外,跨境監管的協調也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金融市場在全球化趨勢使得跨境交易日益頻繁,如何有效地協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政策,將成為香港可見未來需要探討的一大議題。

 

在洗錢及稅收逃避的風險方面,隨著跨境交易的模式日趨複雜,因此反洗錢和打擊逃稅的難度也隨之增加。這將要求香港不僅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同時也需提升對跨境交易的透明度和合規性。

 

然而,挑戰同時也帶來了不同機遇。隨著科技的進步,提升科技監管水平已成為一個未來的重要方向。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嶄新技術,香港可以實現監管的智慧化和精準化,從而提高監管效率和準確性。此外,積極加強與內地及國際監管機構的合作,提升跨境監管的協調效率,亦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持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為金融創新發展提供支持,同時將會是香港未來監管改革的其中一個重要方向。這不僅能夠提升市場的透明度與穩定性,同時能夠實現有效的風險管理,及將風險排除。主動擁抱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監管方式與時俱進,將有助於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持續保持競爭力。

 

總結而言,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備重要的角色,未來在監管法規方面雖然面臨複雜的環境轉變,只要香港適時在政策法規、監管機制及科技應用等方面積極優化,確立金融業的長遠發展的清晰目標,定必可以把握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的經濟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證券市場方面的建議

 

1. 調整股票印花稅

 

儘管股票印花稅已回調至買賣雙方各付0.1%,但這一稅率仍高於其他主要股市,使得香港的交易成本偏向昂貴,並未顯示出明顯的收費優勢。印花稅是香港股票市場的主要交易成本,去年減少印花稅後,香港在全球主要證券市場中仍然排名第一,成為最昂貴的市場。為了提升香港股票市場的競爭力,以減低高頻交易成本,本會建議進一步大幅降低甚至撤銷該稅項,以低交易成本作為誘因,吸引更多外來資金流入香港股市。

 
國家/地區 名義印花稅 (%) 支付方 實際稅率 (%)
香港 0.1 買賣雙方 0.2
英國 0.5 買方 0.2
內地 0.05 賣方 0.05
新加坡 0.2 買方
美國
 
全球主要交易所近期已逐步降低股票交易的稅費。當中,英國的股票印花稅率最高,對買方徵收名義稅率為0.5%。然而,為了增強金融行業的競爭力並支持特定業務,當局實施了多項印花稅豁免政策,報導指出約三分之二的股票交易享有此豁免,估算實際平均稅率僅為0.2%。在2020至2021年度,英國的印花稅收入達到37億英鎊(約366億港元),佔總稅收的0.63%。
 
新加坡的名義稅率為0.2%,僅向買方徵收,且僅針對實物交易。由於當地已實施無紙化交易,幾乎所有股票交易均可享受印花稅豁免。至於中國大陸,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例,自2023年8月28日起,印花稅徵收率減半,從0.1%降至0.05%,僅針對賣方徵收。
 
香港的印花稅率為0.1%,排名第三,但因港府同時向買賣雙方徵稅,實際稅率為0.2%,超過新加坡和英國,成為全球最高。此外,港股投資者還需支付會計局的交易徵費0.00015%、證監會的交易徵費0.0027%及交易所的交易費0.00565%。美國紐約州則在1981年已撤銷印花稅,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賣出股票仍收取0.0051%的標準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地區的股票交易可能涉及其他稅項,例如資本增值稅、股息稅及商品及服務稅等,但這些稅項的計算並不完全依賴交易金額。以美國股市為例,非美國投資者需支付高達30%的股息稅,派息金額在發放前已被扣除,而美國公民亦需繳納資本增值稅。相比之下,香港並不徵收資本增值稅和股息稅。
 
2. 擴展每周股票期權至所有藍籌股票
 
本會注意到,定於2024年11月4日推出的每周股票期權僅涵蓋十隻港股。股票期權並非全新產品,能夠借鑒現有的市場結構,並有美國的成功經驗可供參考。本會建議將每周股票期權的範圍擴展至所有藍籌股票,這不僅能為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流通機會,還能增強香港的期權業務,吸引更多期權投資者,從而促進整體市場的活躍度。
 
 
3. 擴大股票價位表的限價範圍
 
香港交易所近期建議修改股票價位表,調整證券市場的最低上落價位。目前,交易系統的限價範圍為最佳排盤的±24價位,但隨著最低上落價位的縮小,這一範圍將進一步收窄。本會建議將受影響證券的限價範圍直接提升至±48,不僅能簡化操作,還能提升交易效率,促進市場活動。
 
上市規定的優化
 
1. 繼續優化上市制度
本會建議進一步優化上市制度,以吸引更多高質素企業,特別是那些在其他主要交易所已上市的高增長行業企業,如硬科技和生物科技。本會倡導設立更便捷的雙重上市機制,以促進這些企業在香港交易所的上市。
 
2. 優化投資者結構
吸引更多合資格的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市場,將通過提升兩地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如優化滬深港通)來實現,降低內地投資者的參與門檻和成本。
 
3. 推廣與教育
加強香港股票市場的推廣,特別是針對國內外投資機構的教育,吸引更多長期價值投資者,如養老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穩定市場情緒,提升對香港股票市場的認知與信心。
 
4. 改善市場流動性
利用未來美國加息周期結束後的資金回流機會,增加香港市場的流動性,改善市場估值。拆牆鬆綁,引入類似美國的莊家制度,回流年輕客戶。
 
5. 加強國際合作
提升香港市場的國際競爭力,開展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交流,促進香港新股市場的發展,幫助香港重拾昔日的領先地位。
 
6. 暫時降低主板上市最低市值要求
目前香港主板新股上市,按盈利測試準則,除須符合最近一年盈利最少3,500萬港元外,還要達到最低市值5億港元要求,即引伸歷史市盈率為14.3倍。鑒於目前市況低迷以及很多行業市盈率偏低,就算上市申請人達到最低盈利要求,都未能滿足最低市值要求,本會建議檢討已符合盈利要求申請人的最低市值要求,以提升香港新股市場的活力。
 
港交所於2018年2月,將主板新股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要求,由2億港元增加至5億港元。其後於2022年1月,按盈利測試準則,將主機板上市申請人的盈利要求,由5,000萬港元提高至8,000萬港元,當中最近一年盈利要求亦提高至最少3,500萬港元。同時亦可考慮把主機板上市申請人的盈利要求暫時降低回5,000萬港元。
 
7. 建議放寬上市公司注入新資產的上市規定
目前反收購行動規則亦列出兩種特定的反收購行動形式,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變,及在控制權轉變時或轉變後36個月內向新控股股東及╱或其聯繫人進行一項或一連串資產重大收購,會被視作反收購行動規則所針對的交易。如放寬注入資產的上市規定,香港上市地位價值上升,能活化香港上市公司的價值。
 

商品期貨發展建議

香港應致力於成為亞洲地區的商品期貨中心。目前,香港的金融發展主要集中在股本證券領域,包括新股發行(IPO)、融資及證券二手市場。然而,近幾年來,港股的交投和新股發行量相對疲弱,這引發了部分人士對香港仍然是亞洲金融中心的質疑。為了進一步豐富和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發展,必須積極推動大宗商品市場及商品期貨衍生產品的多樣化,將成為亞洲商品期貨中心的目標納入發展計劃。

 

這樣的發展不僅能夠完善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還能構建一個國際化的商品交易平台,並以亞洲時區為中心,便利亞洲投資者進行定價。同時,這也能促進並滿足內地對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若香港能夠與內地的快速經濟發展相結合,期貨市場必將蓬勃發展。

 

相比新加坡、紐約及倫敦,香港在商品期貨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後。例如,香港交易所收購全球第二大商品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雖然推出了貴金屬、基本金屬及黑色金屬的期貨合約,但交投仍較為薄弱,市場參與度和認知度較低,尚未能為市場提供有效的大宗商品投資、對沖及套利的交易平台。

 

香港具備發展成為全球亞洲商品期貨中心的潛力。作為國際金融樞紐,香港擁有多項有利條件,能夠在亞洲地區脫穎而出,成為理想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心。首先,香港的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聚集了大量跨國金融機構,擁有豐富的交易經驗和專業人才。其次,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包括交易所、結算所及信息系統等,能有效支持大宗商品衍生品的交易需求。此外,香港實行自由兌換的港元,金融市場高度開放,資本流動無阻,為商品期貨交易提供了有利的貨幣環境。

 

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在人民幣交易方面擁有獨特優勢。香港可以利用其人民幣市場的基礎,積極推動人民幣計價的商品期貨產品,以滿足內地企業及投資者的需求。同時,香港還能依託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提升人民幣在大宗商品定價中的影響力,增強其國際地位。

 

利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功能,香港交易所持有全球第二大商品交易所LME,並於2012年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為了最大化LME的角色,香港政府和港交所應考慮在香港建立現貨交易場所。因為內地已是全球主要的商品、貴金屬及其他原材料的消費者和供應者,但內地的商品期貨市場仍然封閉,尚未與國際接軌。香港應該充分利用內地及香港的優勢,在香港設立商品期貨交易中心。

 

LME的產品特色之一是每個交易日會自動生成一張當日的新合約,其到期日為三個月後的同一天。當客戶開倉後,若當日平倉,則可利用到期日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合約進行對沖,無需掉期。若投資者在開倉後隔了一日或以上再進行相反方向的交易,則需進行調期。調期是指將到期日期不同的兩張合約調整至同一到期日。因為調整合約到期日期涉及兩張合約之間的升貼水及市場行情,因此調期會產生調期費。調期費由交易會員報價,會受市場升貼水和供求關係等因素影響。

 

調期的結果與市場升貼水的關係如下:

 

  • 多頭開倉:市場升水,平倉不利;市場貼水,平倉有利;
  • 空頭開倉:市場升水,平倉有利;市場貼水,平倉不利。

 

這有助於對沖及套利活動的發展。此外,若在香港設立LME現貨商品交割場地和倉庫,也能充分發揮香港金融服務業的優勢,因為香港擁有大量專業的金融、法律和物流服務機構,為商品交易提供全方位的支援。香港的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亞洲核心地帶,便於與中國內地及其他亞洲國家進行貿易,加上完善的交通網絡和物流基礎設施,利於貨物的運輸和分配。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擁有成熟的金融市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便利的結算系統,為商品交易的融資和結算提供有利條件。

 

背靠內地的巨大優勢:

 

近十幾年來,內地經濟快速發展,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十分龐大,尤其在國策推動的「一帶一路」背景下,基本金屬及黑色金屬的供求量更是驚人,內地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商品期貨投資國。

 

香港與內地經濟的緊密聯繫,為成為區域性商品期貨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地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生產和消費市場,香港可利用自身的國際化優勢,為內地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和定價等專業服務。反過來,香港也能充分吸納內地的廣泛商品資源和市場,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參與。儘管內地目前擁有三個商品期貨交易所,但尚未具備建立全球性商品期貨市場的條件,主要原因在於內地貨幣尚未實現自由流通,而國際商品定價和交收多數以美元定價。此外,香港還可以與內地期貨交易所建立互聯互通機制,促進內地商品期貨市場與國際接軌。

 

目前,內地在對接國際市場的法律和金融服務方面仍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因此,本會建議香港可以憑藉其高度國際化的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優勢,結合內地豐富的商品資源和市場支持,發展成為亞洲的全球商品期貨中心。

 

最後,為了實現商品期貨中心的發展目標,港交所和期交所應該豐富商品期貨產品的供應線,除了現有的金屬期貨產品外,還應考慮推出與新興金屬及電池原材料相關的期貨和期權,以滿足市場需求。同時,應多運用科技創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優化交易系統,以提升交易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增強商品期貨的競爭優勢。

 

香港政府還需加強政策支持和行業推動:政府應在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中明確表達對香港發展成為商品期貨中心的戰略目標的支持。證監會也應優化監管政策,給予行業更大的發展空間與靈活性,同時加強香港的監管體系和法律框架,以確保商品期貨交易的公平有序。

 

資產管理建議:

 

提升DIPN 61統一基金稅務豁免條例中有關附帶交易的5%上限,以適應當前高息環境。此外,建議稅務局考慮將持有債權類證券所產生的利息收入納入合資格交易,從而增強統一基金稅務豁免條例的吸引力,鼓勵更多固定收益、信貸及債權類基金在香港落戶,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自2020年6月起,香港稅務局發佈了《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第61號》(DIPN 61),對《2019年稅務(豁免基金繳付利得稅)(修訂)條例》(統一豁免條例)進行了詳細解釋。該條例自2019年4月1日起生效,將香港的稅務豁免擴展至所有基金,無論其是否在香港進行中央管理和控制,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即可享受香港的利得稅豁免。

 

根據統一豁免條例,基金必須滿足以下三項條件,方可獲得香港利得稅的豁免:首先,該實體必須符合「基金」的定義;其次,所產生的利潤必須來自合資格交易或附帶交易,且附帶交易的利潤不得超過5%;最後,合資格交易必須由「指明人士」在香港進行或安排,「指明人士」包括獲得香港證監會牌照的公司。若未滿足上述條件,基金則需符合「合資格投資基金」的定義。

 

業界人士指出,政府對基金運作的理解不足,削弱了寬減措施的效果,特別是在附帶交易的條件限制上。稅務局認為持有債權以產生利息收入並非合資格的證券交易,因為這類交易不涉及買賣雙方;而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則屬於附帶交易,因此受限於5%的門檻。本會建議香港政府重新審視並提高有關附帶交易的5%上限,以適應當前的高息環境。同時,亦建議稅務局將持有債權類證券所產生的利息收入視為合資格交易,以增強統一基金稅務豁免條例的吸引力,進而促進更多固定收益、信貸及債權類基金選擇在香港註冊,強化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從而提升香港在私募基金選擇註冊和營運的司法管轄區的吸引力。

 

家族辦公室發展建議:

 

隨著全球財富管理需求持續上升,家族辦公室作為專門為超高淨值家族提供綜合財富管理服務的機構,其重要性愈加凸顯。今年初,德勤發布了香港家族辦公室的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香港的家族辦公室數量已達2,703間,顯著高於新加坡的數量。然而,這一數字引發了對於香港家族辦公室質量的質疑,認為其重量不重質。

 

近年來,家族辦公室在亞洲地區蓬勃發展,許多亞洲富裕家族在選擇設立家族辦公室時多集中於香港和新加坡之間進行比較。在這場星港之爭中,地區優勢、配套設施及稅率等因素成為關鍵考量。香港擁有優秀的人才、健全的司法制度、成熟的金融體系及稅務優勢,並且政府近年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吸引更多家族在香港設立辦公室。在這些優勢的支持下,香港的競爭力有望不亞於新加坡,甚至更為出色。

 

隨著亞洲經濟的快速增長,財富管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尤其在香港市場,自稱為「家辦」的機構層出不窮。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香港設立家族辦公室並無審批要求,而新加坡則需時長達9至12個月進行審批。無可否認,特區政府在推動家族辦公室落戶方面,較為重視數量的增長。這一策略雖帶來迅速成立家族辦公室的機會,但也導致了許多不具實質性的「偽家辦」的出現,造成大眾對家族辦公室的誤解。這些偽家辦通常並非由任何家族出資成立,而是以家辦名義進行產品銷售或顧問服務。

 

根據德勤的數據,香港的單一家族辦公室數量已大幅超過新加坡,並在短期內難以追上。推動家族辦公室的本意是使香港成為全球財富管理中心,並提升本地投資市場的流動性。然而,若截至去年底的1,000萬美元或以上的家族辦公室數量確實達到2,703家,為何本地投資市場依然疲弱,流動性未見提升?這似乎顯示政府的策略可能僅促進了家辦的落戶,卻未能系統性地推動這些家辦在本地進行實質投資。若家辦無法為本地投資市場提供實質支持,或許應考慮調整策略,吸引一些高質量的家辦落戶香港。

 

新加坡和香港的策略截然相反,兩地可同時進步,也可以互為參考。新加坡追求高質量的家族辦公室,申請者需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審批,並且需符合13O和13U條稅務豁免的要求,這對於申請者的資產管理規模也有特定要求。13O要求資產管理規模為2,000萬坡元,而13U則為5,000萬坡元;同時,申請者對本地投資也需具備一定規模的要求,至少需投放資產管理規模的10%或1,000萬坡元(取低值)。這樣的高門檻保障了新加坡追求的家辦質量。儘管門檻較高,但這兩條稅務豁免政策並不受新加坡人力部的限制,為投資者提供了獲得「新加坡工作簽證EP」的機會,並能夠自由進出新加坡,未來還可申請「新加坡永久居民PR」及「新加坡公民」。可見,新加坡的策略不僅追求家辦的質量,還結合個人身份規劃和移民政策,提高了吸引力。

 

特區政府已設定到2025年底增加200間家族辦公室的KPI,預計將超額完成。然而,政府應謹記推動家族辦公室發展的初衷,並利用公眾諮詢的機會,本會提出以下建議(1)建立審批準則,以防止家辦名義的濫用,確保有質量的家辦在香港落戶;(2)透過移民政策增加家辦落戶香港的吸引力;(3)制定具體方案,促進已落戶的家辦在本地進行投資,系統性地提升本地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虛擬資產方面

 

隨著全球金融科技的不斷演進,虛擬資產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虛擬資產的發展有其獨特的市場地位和潛力。本報告旨在針對現行的監管框架、監管資源以及虛擬資產機構的銀行開戶問題提出建議,以促進香港虛擬資產業的健康發展。

 

  1. 監管框架的統一性

 

市場現狀

 

目前香港對於虛擬資產的監管由多個機構負責,證監會主要負責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監管,金管局監管穩定幣,而場外交易則由海關監管。這樣的分散式監管可能導致監管不一致、效率低下及執法困難。

 

建議措施

 

  1. 成立最高的跨部門虛擬資產監管決策機構:建議政府考慮設立最高的跨部門虛擬資產監管決策機構,當證監會、金管局和海關在監管職能上有爭議或疑惑時,由該最高的跨部門虛擬資產監管決策機構做出最終職能性決議。理由:目前證監會主要負責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監管,金管局監管穩定幣,場外交易由海關監管,相信主要原因是政府從商業運作模式方面考慮的決議。事實上從經濟學原理的角度,交易平台(屬於交易所模型)、穩定幣(貨幣銀行學原理)和場外交易(屬於坊間,找換店原理和運作模式)均是3種不同的經濟模型,設置三足鼎立的監管模式無可口非。這種監管模式站在VASP、VATP 運營商的角度,其實是不會造成無所適從的局面,因為加密貨幣14年歷史裡,本來就沒有清晰的監管路線,加上各國鄉村各處例,反而造就了業界無限的適應力。監管機構決策的時候反而應該多考慮給正面積極的運營商生存的空間,杜絕真正詐騙犯罪的行為。

 

  1. 制定全面的監管政策:進一步發展與完善虛擬資產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監管措施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合規性和透明性。所謂的全面的監管政策和合規性是基於上述3種不同的獨立經濟營運體,包括交易所,貨幣原理的穩定幣發行及兌換店營運。

 

為確保新成立的監管機構能有效運作,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和實施,以確保其操作的有效性、透明性和合理性。一些關鍵的建議策略包括:

 

 

  1. 明確的立法和法規框架,值得強調的是所有的建立必須基於不同的經濟模型。

 

  • 制定專門法律:確保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支持虛擬資產的監管,明確機構的權限、責任及操作規範。
  • 制定詳細的執行細則:具體說明監管的具體範圍、標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於資產保管、交易監督、內部監控及風險管理等。
  • 制定詳細清晰的反洗錢(AML)和反恐融資的指引:雖然任何經濟體系在反洗錢(AML)和反恐融資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具體指標絕對不一致。基於區塊鏈不可擅改性的原理,虛擬資產有其獨特的分析和追蹤工具能夠極速發現可疑交易及犯罪交易紀錄。在加密貨幣的鏈上要追蹤並抓獲一個犯罪錢包遠遠比現實世界活捉一個罪犯容易得多。這也是FBI能夠在24小時捉到黑客的原因。問題是,這些標準和指引如何設置才能讓業界有一個生存的空間。就正如現實世界的法幣即使曾經經過毒販,恐怖分子的使用後,並不會在貨幣體系中銷毀或者從新鑄造才正常投入市面,加密貨幣更加不可能運行重新鑄造,直接銷毀或強制停用。這樣只會影響供求從而人為地改變整個資金池的整體資本。因此,讓市場去決定供求是比較不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做法。監管反而可以提出例如:向上檢索10層有10%以上(或者某個金額)的黑錢需要主動向監管會報的基制,而非封鎖所有曾經被罪犯使用的貨幣。

 

  1. 確保人力資源的專業性

 

  • 專業培訓:為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專業培訓,包括最新的虛擬資產發展動態、技術工具使用、風險評估等。
  • 招聘行業專家:吸納具有虛擬資產市場經驗的行業專家,分析及解鎖這一行業的漏洞。虛擬資產市場的獨特性需要真正有營運經驗實操經驗的專家才能真正解析和分辨每個產品,每個環節的優缺和漏洞。目前持牌機構隨便請幾個1、7號牌的RO擔任虛擬資產機構的負責人簡值就是笑話,對這些RO也極度不公平,要他們為了錢去承擔自己完全不懂的業務,不但是人力資源的極度錯配也只是迫使機構高薪尋找替死鬼。不管是監管機構還是營運體要釐清適當人選,行業經驗和知識的真正定議和標準。當然,營運體只是遵守監管機構的要求,因此更加應該教育監管機構。

 

  1. 強化透明度和公信力

 

  • 定期發布報告:監管機構應定期向公眾發布監管行動的結果,包括執照發放、違規處理、執法行動等情況。
  • 建立反饋機制:設立渠道,讓業界和公眾可以提供對監管政策的反饋,以致上訴機制,確保監管措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1. 技術支持和數據分析

 

 

  1. 國際合作

 

  • 與其他國家監管機構合作:鑒於虛擬資產的全球性特徵,與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合作,共享信息,協調監管政策,打擊跨國犯罪。

 

  1. 持續評估與改進

 

  • 定期審查和調整政策:監管政策和措施應根據虛擬資產市場發展和技術進步,主動進行定期審查和必要的調整。
  • 建立危機應對機制:不管是監管機構還是營運機構都應該制定有效的應急預案,以應對可能的市場動盪、風險管理及技術問題。在加密貨幣的世界的大部分的動盪和危機實際上是來自於人為因素,因此危處理除技術因素外不妨重點放在內部監控。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為新成立的虛擬資產監管機構更好地監督業界,也能讓業界在全球大放異彩並且得到更好的發展。

 

  1. 加強監管機構的資源

 

現存問題

 

另外,虛擬資產行業發展非常迅速,希望能加強監管機構的資源,加快審批包括持牌機構牌照、新產品以致新的幣種。

 

根據最近的報導,香港證監會對於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審批標準非常高,許多申請者因此面臨困難。這反映出監管機構在審批效率和資源配置上存在瓶頸。相信主要的原因在於實操不足及頭盔保護力太強。

建議措施

 

  1. 增加專業人員和技術資源:為了應對高標準的審核要求,建議增加投入在人力和科技上的資源,以提高審批效率和質量。

 

  1. 定期評估和調整政策:建議設立一個獨立專門小組,負責定期評估現行政策的效果,並根據市場和技術的發展進行必要的調整。

 

對於加強監管機構的資源,進一步的措施涵蓋人力、財力及技術支援等方面,以提升監管機構的整體績效和效率。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1. 人力資源的加強

 

  • 增加專業人才招聘:經濟資源能力允許下,政府必須帶頭舍得花錢,積極大力招募具有金融科技、法律、資訊科技和資安背景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在新興科技和虛擬資產的經驗方面的實操經驗人才。絕不能單憑人力資源部和全統金融監管的角度衡量人才,否則人才必會日漸流向杜拜,新加坡等地。如果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必須迎合世俗的眼光和標準,它根本不會存在。
  • 持續職業培訓:定期為員工提供最新的行業知識和技術培訓,包括國際最佳實踐、監管科技的應用、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政府及監管機構應積極組積參與坊間的活動,例如Token 2049之類的活動,因為這類活動反應的是業界的情緒及發展,甚至未來方向,站在監管的角度要知己知彼。

 

  1. 財力資源的增加

 

  • 增加財政預算投入:政府應增加對監管機構的財政支援,確保有足夠的資金用於技術升級、人才培訓及日常運作。當然,這些必須建基於政府有多想發展虛擬資市場及期望的世界地位。
  • 尋求外部資金:探索與國際組織合作的可能性,獲取額外的資金支持的機會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極度恐懼加密貨幣會破壞和顛覆法幣世界的體系。更好的方法是效仿傳統金融市場,例如徵收交易稅ˎ交易征費和投資者保障基金等。甚至鼓勵營利的機構主動捐贈政府/監管/業界發展基金。

 

  1. 技術與設施的提升

 

  • 投資先進技術:針對數據分析、風險評估和交易監控等關鍵領域,投入最新的技術如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解決方案。
  • 建立高效的數據中心:設立專門的數據中心,成立專門的數據科學家團隊,以支持大規模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提升監管的效率和精確度。實現證監會、金管局和海關數據共享。
  • 考慮地緣政治的因素,香港的政府特別是科技園可以考慮大力支持本土創科企業自行開發和應用這類型的追中和分析工具。

 

  1. 改善內部管理與流程

 

  • 優化工作流程:定期檢視和優化內部流程,以減少冗餘和提高效率,防止部門之間缺乏溝通甚至產生壁壘,將各種監管流程例如發牌機制建立生產線式的 Business follow電子審核程序,幫助內部及外部申牌機構清晰進度及了解每一步伐的操作及控制人,方便內外界跟進。這種制度比KPI更有效地消除監管機構百年的拖延及官僚文化。
  • 強化風險管理:建立一套全面的內部風險管理框架,及時識別和應對潛在的運營和監管風險。監管機構最大的風險在於識別營運商的可信度,簡單一句就是對持牌機構做足盡職審查其他只是管住持牌機構了。

 

  1. 增強公共和國際合作

 

  • 建立合作網絡:與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共享信息、經驗和資源,尤其在跨境監管問題上。例如鼓勵本土營運機構和有實施Travel Rule的地區和營運機構合作、交易、交流等。
  • 參與國際討論和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監管論壇和組織,參與制定國際監管標準和規範,提升機構的國際影響力和專業形象。

 

通過上述措施,不僅可以增強監管機構的內部能力,還可以提升對外合作和國際參與的水平,從而更有效地應對快速變化的虛擬資產市場的監管需求。

 

  1. 虛擬資產機構的銀行開戶問題

 

現有問題

 

目前,許多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商正遭遇持牌銀行在開戶、存款及提款方面的阻礙。可以理解,銀行的風險控制及反洗錢監察部門對虛擬資產產品的恐懼可能來自認知及技術不足,因此大部分銀行拒絕滿足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商及其客戶的正常存款和提款需求。隨著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監管框架的實施,香港的銀行作為科技發展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致力於滿足持牌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的合法業務需求,並像其他受監管行業中的持牌實體一樣,提供必要的銀行服務。

 

香港的反洗錢制度是基於風險為本的原則,並符合財務行動特別組織(FATF)制定的國際標準。金管局於今年4月27日發布公告,為銀行向包括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在內的企業客戶提供服務及進一步指導,並提醒銀行在提供普惠銀行服務的同時,應採取平衡的方式,有效管理洗錢及恐怖主義融資的風險。

 

銀行在客戶盡職審查方面的疑慮可以透過分享一些已處理的案例和良好實踐來為銀行業界提供參考。然而,目前大部分銀行以一刀切的方式處理客戶需求,未能做到公平對待。這種情況將會阻礙香港虛擬資產交易的發展,並使其難以在全球市場中競爭。

 

希望銀行能對持牌虛擬貨幣交易商的開戶及存取表現出更為開放的態度。

 

建議措施

 

  1. 加強銀行對虛擬資產的了解和培訓:政府應與金融管理局合作,提供針對銀行業的虛擬資產培訓和教育計劃,增強其對行業的理解和風險管理能力。

  

  1. 建立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鼓勵銀行建立科學合理的虛擬資產業務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確保銀行能在遵守法規的前提下支持虛擬資產業的發展。

 

  1. 鼓勵本土銀行業學習及效仿外國銀行的機制及虛擬資產業務的管理模式,甚至鼓勵本土銀行參與虛擬資產的託管業務。當銀行參與其中,知識足夠,恐懼及疑慮自然減退。

 

  1. 銀行業不合作更重要的原因是銀行都必須跟隨銀行公會的指引及規則,因此需要和金管局及銀行公會宣傳分享。
  2. 政府牽頭,為有意支持加密貨幣領域的銀行建立法幣到加密貨幣的生態系統建立資訊及途徑。

 

虛擬資產行業與傳統金融的融合是一個複雜且持續的過程,涉及法規、技術、市場和文化等多個層面的挑戰。為了有效推動這一融合,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策略:

 

  1. 改進法規框架

 

  • 確立清晰的法規:制定具體的法律和規則,以規範虛擬資產與傳統金融產品的交互方式,如虛擬資產的托管、交易、稅務處理等。
  • 促進法規一致性:與國際法規對接,確保本地法規與全球市場接軌,為國際投資者和公司創造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

 

  1. 加強教育與培訓

 

  • 增進業界理解:為傳統金融機構的員工提供關於虛擬資產、區塊鏈和相關技術的教育和培訓。
  • 公眾教育:通過研討會、線上課程和媒體宣傳,提升公眾對於虛擬資產及其潛在利益的認識。

 

  1. 建立合作平台

 

  • 促進跨行業合作:創建行業聯盟或合作平台,讓虛擬資產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能共同探討、開發和推廣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 跨行業合作:與政府、高等學府、智庫研究院、顧問及其他相關機構合作,共同推動技術和政策的發展。

 

  1. 鼓勵監管科技的應用

 

  • 利用監管科技(RegTech):鼓勵金融機構和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採用可以融合的監管科技工具,以方便監管分析管理,同時提高監管的效率和效果。
  • 透明度和合規性:透過技術提高交易和操作的透明度,增強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信任。

 

  1. 創建風險管理框架

 

  • 綜合風險評估:為虛擬資產投資,創建一套具有認受性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涵蓋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對手風險、波動性風險及項目可性等,陽光化虛擬資產行業。
  • 定期審核和評估:定期審核和評估現有的風險管理策略和工具,確保它們能夠應對新的市場和技術變化。

 

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可以促進虛擬資產與傳統金融的有效融合,創造一個更寬廣、更安全和更具創新性的金融生態系統。

 

  1. 公眾對虛擬資產認知的問題

 

現有問題

 

雖然香港政府在2022年10月推出打造香港作為Web3.0區域樞紐的政策,但是普遍香港市民對虛擬資產行業和產品認知不足,容易墮入以虛擬資產作為幌子的騙局。

促進及提高公眾對虛擬資產及Web3.0的理解需要教育及宣傳。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措施:

 

  1. 教育和宣傳

 

  • 開設教育課程和研討會:在學校、大學、社區中心等地開設有關虛擬資產和區塊鏈技術的課程和研討會,以提高公眾的知識水平。
  • 利用媒體和社交平台:透過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廣播、報紙和社交媒體等渠道發布易懂的信息,解釋虛擬資產的基本概念、潛在利益和風險。

 

  1. 提高透明度和信任

 

  • 強化透明度要求:要求虛擬資產的服務提供商必須申領和展示牌照,公開其運營模式、費用結構等資訊,增強投資者的信任。
  • 案例研究和成功故事:公開展示虛擬資產成功應用的案例,如在國際匯款、資產管理等領域的實際效益。
  • 大力推廣和宣傳錢家有道的知識寶庫。

 

  1. 加強監管和保護措施

 

  • 建立健全的監管框架:制定明確的法律和規範,保障投資者利益,打擊詐騙和不當行為。
  • 投資者保護政策:設立投訴和索賠機制,為投資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保護措施。

 

  1. 推動行業標準和最佳實踐

 

  • 促進行業協會和標準化:鼓勵虛擬資產業界建立專業協會,制定行業標準、行為守則和最佳實踐指南。
  • 認證和培訓程序:開展專業認證和培訓程序,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和道德水平,增強公眾對業界的信任。

 

  1. 促進技術創新和安全

 

  • 支持技術創新:為區塊鏈和虛擬資產相關的技術創新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推動技術的成熟與應用。
  • 強化安全措施:加強對虛擬資產平台的安全要求,保護用戶的資金和數據安全,防止黑客攻擊和盜竊。

 

  1.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 國際監管合作:與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合作,共同開發跨境監管框架和標準,處理跨國虛擬資產活動的監管問題。
  • 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確保本地政策和國際市場兼容,促進全球虛擬資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公眾對虛擬資產的理解和接受度,創造一個安全、透明、並富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結論

 

香港作為一個世界國際金融中心,應該積極利用紅海戰術開拓加密貨幣市場,搶占加密貨幣領域的市場份額;同時鼓勵業界使用藍海戰術戰開拓加密貨幣領域的市場。香港有潛力、有能力及有足夠人才成為全球領先的虛擬資產交易和管理中心,不能錯失先機。透過改進監管框架、增強監管機構資源及解決銀行開戶問題,希望可以大大促進虛擬資產業的急速發展,提升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ESG方面

 

香港成為全球領先綠色金融中心的政策方向的建議

 

A. 背景和重要性

 

香港以其世界級的金融基礎設施、穩健的法律和稅務制度,以及中國內地經濟的有力支持,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然而,隨著全球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標準的日益重視,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在這一大趨勢下,根據《全球綠色金融指數2024》(GGFI 13)報告,香港目前在全球綠色金融城市中排名第37位,亞洲排名第七,落後於新加坡、首爾、深圳、上海、北京和釜山等城市。作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本會在綠色金融領域的表現明顯滯後,這需要本會重新審視和調整未來的發展方向。

 

面對這樣的挑戰,香港應該抓住機遇,充分發揮本會在金融和經濟上的優勢,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未來十年內,本會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前三的綠色金融城市,並成為亞洲排名第一的綠色金融樞紐。這不僅有助於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能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推動本地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並為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積極貢獻。

 

B1. HKIC綠色配對基金框架:

 

方向與目的:

 

建立「HKIC綠色及持續配對投資基金」(HKIC Green and Sustainability Match Fund),類似Mubadala的綠色基金設計。該基金將設有一套嚴格的篩選標準,重點支持以下五個綠色領域的項目:

 

  1. 綠色建築(Green Buildings)
  2. 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
  3.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4. 污染防治與控制(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5. 清潔交通(Clean Transportation)

 

這些領域的選擇符合全球綠色金融的主流趨勢,旨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減少碳足跡。基金將對符合資格的項目提供最多30%的投資,其餘70%資金將由私人資本募集。這樣的公私合作模式不僅能夠降低投資風險,還能起到示範作用,吸引更多私人和國際資本進入香港的綠色金融市場,尤其是支持香港在風能、太陽能和氫能等綠色能源轉型領域的發展。

 

具體措施:

 

  • 設立專門的綠色投資評估小組,負責篩選和監控符合綠色金融框架標準的投資項目。
  • 推動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特別是在能耗效率、碳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方面達到全球先進水平。
  • 為參與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幫助其達到所需的綠色標準。

 

預期效果:

  • 三年內目標: 吸引不少於500億港元的私人資本進入香港的綠色股權投資市場,並培育至少10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科技及綠色能源相關企業。
  • 長遠影響: 提升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的競爭力,推動香港成為亞太地區綠色科技的創新中心,並增加香港在綠色股權項目的數量和質量。

 

B2. HKIC可持續投資框架:

方向與目的:

借鑑GIC的可持續投資框架,HKIC應將投資標準完全與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對齊。這包括對所有投資標的在投資流程中進行嚴格的可持續性審查,並在盡職調查、風險評估和監控中整合可持續性考慮。GIC的框架已證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識別和捕捉由氣候變化和其他可持續發展趨勢帶來的新投資機遇。

 

具體措施:

 

  • 投資主題化: 投資於與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趨勢相關的機會,例如低碳能源技術、能源效率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
  • 整合可持續性: 在所有投資決策過程中整合可持續性考慮,對高碳排放企業進行碳排放壓力測試,並在投資組合中引入氣候變化應對策略。
  • 保護投資組合: 定期篩查現有投資組合的可持續性風險,對於暴露於較大可持續性風險的公司和資產進行額外的盡職調查,並相應調整長期估值和風險模型。

 

預期效果:

 

  • 三年內目標: 確保所有HKIC投資的企業均符合TCFD要求,並將可持續性因素作為所有投資決策的核心考慮因素。
  • 長遠影響: 通過全面的可持續性整合策略,增強香港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責任感,吸引更多全球資本,尤其是ESG投資者進入香港市場。

 

建立「HKIC綠色及持續配對投資基金」具有極高的可行性和執行效益,這主要得益於香港投資公司(HKIC)現有的架構和運作基礎。通過對HKIC的內部投資流程進行適當調整,並設立專門的綠色投資配對基金,本會可以在執行成本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迅速推動這一政策落地。這種靈活而高效的操作模式,將使香港能夠快速回應全球對綠色金融的需求,並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C. 強制企業遵循TCFD要求並提供資助支持

香港擁有世界級的金融基礎設施、穩健的法律制度以及中國市場的強大支持,有潛力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領先城市之一。為了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領域的地位,本會建議香港政府參考倫敦在2024年7月發布的最新TCFD要求,推動企業採用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框架,並提供必要的資助和技術支持。這些舉措將提升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風險和機遇方面的透明度和競爭力,促進香港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方向與目的:
 
1. 強制性TCFD合規要求:
香港政府應強制要求所有在香港運營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遵循TCFD框架進行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參考倫敦的最新政策,香港可以制定一個三年過渡期計劃,逐步提升企業的披露要求。此計劃將確保企業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和適應新的合規要求。
 
2. 設立專門監管架構:
香港政府應建立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或部門,負責監督和執行TCFD合規要求,確保所有機構和企業遵守規定。這個監管架構應與港交所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合作,制定合規標準和執行計劃,並提供相關培訓和支持。
 
3. 資助和支持計劃:
為無法立即符合TCFD要求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培訓和資金補助。這些資助計劃應根據企業的規模和合規需求,提供分級的支持,包括資金補貼、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幫助企業逐步達到合規標準。
 
具體措施:
 
三年過渡期計劃:
倫敦的最新政策採用了分階段的方式來實施TCFD要求,香港應參考這一做法。第一年(2024-2025年),要求所有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進行初步的氣候風險披露,並提供基礎培訓和支持。第二年(2025-2026年),要求中型企業加入,進一步細化和擴展披露要求。第三年(2026-2027年),將要求所有規模的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全面遵守TCFD要求,並完成相應的合規報告。
 
建立專門監管架構:
倫敦的TCFD政策建立了明確的監管機構來監督企業的合規進程。香港應設立一個類似的專門監管部門,負責制定詳細的TCFD合規標準和執行計劃,並確保所有企業遵守這些規定。這個部門應定期進行審查和監控,並根據需要進行政策調整和優化。
資助和技術支持:
為中小企業提供專門的資助計劃,包括直接的資金補貼、培訓計劃和技術支持。這些資助計劃應特別針對那些缺乏內部資源和專業知識的企業,幫助它們克服合規挑戰,達到TCFD要求。

 

原因和好處:

 

  • 原因: 隨著全球投資者越來越重視氣候風險,企業遵循TCFD框架有助於提高其國際形象和投資吸引力。TCFD披露框架被認為是全球最有效的分析和披露氣候相關財務信息的框架之一。透過強制合規,香港將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尤其是ESG投資。
  • 好處: 增強投資者對香港市場的信任,促進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企業通過遵循TCFD要求,不僅能更好地管理氣候風險,還能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全球資本流入香港市場,促進香港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預期三年內目標的效果:

 

在三年過渡期結束時,確保所有在港上市公司均採用TCFD框架進行披露,並有超過50%的中小企業達到TCFD合規標準。設立的專門監管機構將持續監督合規進程,確保企業遵守規定。

 

長遠影響:

 

建立一個更加透明和具責任感的市場環境,提升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排名中的地位,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首屈一指的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通過這些措施,香港將能夠在全球綠色金融城市排名中躍升,成為投資者首選的綠色金融目的地。

 

推行強制性的TCFD合規要求並建立專門監管架構,是香港實現成為全球領先綠色金融中心目標的關鍵步驟。這些政策不僅具備極高的可行性和執行效益,而且通過香港投資公司(HKIC)現有的框架和資源,執行成本相對較低。三年過渡期和專門資助計劃的設立,將幫助所有企業順利過渡到新的合規標準,減少對市場的影響。

 

這些措施對香港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它們不僅能提升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領域的地位,還能促進可持續經濟增長,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形象。政府應該認識到這一政策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其實施,以確保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這將使香港能夠吸引更多的全球投資,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為香港的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D. 結論

推行這些綠色金融政策措施,是香港邁向全球綠色金融中心前列的重要戰略舉措。香港擁有世界級的金融基礎設施、穩健的法律和稅務制度,以及中國大陸市場的強大支持,這些優勢為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提供了堅實基礎。隨著全球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標準的日益重視,香港必須迅速行動,調整政策方向,以確保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建立「HKIC綠色及持續配對投資基金」和推動企業遵循TCFD要求,將大幅提升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市場中的地位。這些舉措不僅能吸引更多國際資本進入香港,促進本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將推動香港成為亞太地區的綠色科技創新中心。此外,通過強制企業進行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和提供專門的資助支持,香港將提高市場透明度和責任感,吸引更多ESG投資者,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這些政策的落實,將為香港在未來十年內進入全球綠色金融城市前三奠定堅實的基礎,並為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綠色金融不僅是全球市場的不可逆趨勢,更是香港提升其國際地位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機遇。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些政策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其實施,以確保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領域中持續領先。

 

高才通與投資移民政策的衝突分析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為了吸引優秀的人才和資金,紛紛推出不同的移民政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亦不例外。這是對本港經濟的良策,本會多次為此表示支持。高才通和投資移民計劃是香港當前的兩大移民渠道,但在申請資格、配額及實施效果等方面存在諸多矛盾。本文將深入分析並比較這兩項政策,探討其潛在的衝突與挑戰。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正在進行,本人希望特首關注相關事宜。

 

高才通政策概述

 

高才通政策旨在吸引優質人才來港發展,分為三類申請資格:A類需年薪達250萬港元以上,B類需為合格的大學畢業生並擁有三年工作經驗,C類則針對工作經驗少於三年的合格畢業生,每年名額限制為一萬人。雖然A類和B類不受名額限制,但C類的配額相對較少,這無疑設置了人才引進的門檻。

 

然而,高才通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首先,申請資格的審批過程較為寬鬆,容易導致虛假履歷的產生。根據市場反饋,高才通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討論,部分潛在申請者甚至可以通過設立空殼公司來滿足高才通的要求,這不僅影響政策的公信力,還可能導致不合格人才進入。其次,該政策對於獲批後的申請者並未設置必須到港工作的時限,導致部分申請者在獲得簽證後仍選擇留在海外工作,未能有效地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投資移民計劃概述

 

投資移民計劃則旨在吸引外國資金。根據該計劃,合格的申請人需在香港投資3000萬港元以上,其中2700萬港元需用於金融資產和非住宅房地產,另外300萬港元需投資於支持香港創新科技的專案。該計劃將於2024年中開始接受申請,並且無需提供納稅證明或學歷要求,為申請者提供了相對靈活的選擇。

 

為促進投資移民計劃吸引性,在當前住宅房地產價格下跌的情況下,或許可以考慮放寬投資範圍,加入不多於特定金額的住宅房地產作自住用途並於指定新發展區置業。儘管投資移民計劃具吸引力,但高額的投資門檻依然是其一大障礙。此外,高風險的科技投資可能使部分投資者卻步,即便滿足所有條件,申請者在七年後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可能性也不大,這進一步降低了計劃的吸引力。

 

高才通與投資移民政策的衝突

 

比較高才通與投資移民政策,可以明顯看出二者之間的矛盾。高才通的門檻較低,特別是對於年收入達250萬港元的高收入人群,許多人選擇通過高才通移居香港,而非高額投資的移民計劃。對於那些無法提供3000萬港元資金的人來說,高才通提供了一條相對簡便的途徑,這無疑削弱了投資移民計劃的吸引力。此外,由於高才通的競爭力更強,香港的合資格金融機構未能從投資移民計劃中獲益。

 

高才通的設立旨在促進香港經濟增長並吸引優秀人才。為了進一步完善此機制,有建議指出,持證人可透過其成立的空殼公司進行薪酬支付。為了證明高才通持證人對香港的實際貢獻,建議政府在其申請永久居留權時,應要求提供具體高價格水平的房產證明。

 

相對而言,投資移民計劃的高額投資要求使得許多潛在的優質人才選擇其他國家的移民政策。例如,某些歐盟國家的入籍門檻較低,約需200萬港元及五年時間,而美國的投資移民則需約640萬港元,且只需預計至少投資兩年。此外,香港的投資移民計劃要求在投資滿七年後才能申請永久居民身份,這一周期甚至較美國還要長,從而降低了香港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

 

有局長曾表示,以往計劃平均每年會有4000人申請。根據最新數據,今年3月推出至6月底的新計劃,申請僅251宗,完成投資審查的更僅有3宗。預測顯示,每月至少應有300多宗申請才能達成目標。到年底,預計會收到多少申請?政府是否過於樂觀?抑或政策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導致投資移民申請不如預期?有海外移民顧問指出,對於投資移民計劃的反應偏負面,主要是因為申請所需時間過長及投資推廣署的支持不足。而高才通的審批進度則相對較快,因此海外移民顧問更傾向推薦以高才通的方式來港。

 

結論

 

總的來說,高才通和投資移民計劃在吸引人才和資金方面各具特色,但二者之間的衝突卻不容忽視。高才通的低門檻和寬鬆的審批標準,雖然能迅速吸引人才,但卻無法有效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而投資移民計劃儘管提出了更高的資金要求,但其實施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其在吸引外來資本方面面臨挑戰。因此,香港在未來的移民政策中需要平衡二者之間的利益,以創造一個更具吸引力的移民環境。

 

刺激香港零售市場的措施

 

為了進一步促進香港的零售市場發展,如果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納稅人在本地的消費達到一定的金額,則這些納稅人將能夠享受到額外的稅務優惠。這一政策的實施旨在鼓勵消費者增加他們的購物支出,從而活化市場經濟,提升商業活力。

 

這種稅務優惠的模式與當前許多商場所實施的積分獎勵計劃有著相似的理念。商場通過記錄顧客的消費行為,並根據消費金額提供優惠,來吸引顧客進行更多的消費。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激發消費者的購物熱情,還能促進零售業的整體增長,最終為香港的經濟復甦作出貢獻。

 

總結

 

總結而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僅依賴其獨特的地理和經濟優勢,還需要在面對全球經濟挑戰時展現出靈活性和創新能力。未來,香港必須積極應對政策及監管環境的變化,利用科技創新提升市場活力,並加強與內地及國際的合作,促進資金流入,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

 

在面對新型城鎮化和國家發展戰略的推動下,香港應把握機遇,積極參與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發揮其金融、貿易和物流的優勢,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此外,針對證券市場、商品期貨及資產管理等領域的政策優化,將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提高市場的流動性與活力。最終,透過這些策略的實施,香港有望在未來實現更為穩健的經濟發展,並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如對此信函有任何查詢,歡迎隨時與本人(電話:       /電郵:       )聯絡。

 

敬祝       

        安康

 

【簽署】【蓋章】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

會長

陳志華    敬上

2024年9月1日


logo-black-footer

電話: 25414898 (中環 | Central) / 23842026 (尖沙咀 | Tsim Sha Tsui)
傳真: (852) 2541 4515
辦事處: 中環皇后大道中151-155號兆英商業大廈1 字樓 1/F, Siu Ying Commercial Building, 151-155 Queen's Road Central.

2024© HKSFPA All Right Reserved.